
▲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中展出的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鎏金團花銀碢軸及放茶的鎏金銀龜盒。(鄭履中攝)

▲史博館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開箱,圖為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鄭履中攝)
除了上月陝西省訪問團來台與故宮博物院宣布未來雙方進行文物合作計畫外,本月底歷史博物館亦將聯合陝西文物交流中心推出「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
法門寺文物8年前首度來台展出,雖然此次真身舍利未能來台,但展出的一級品的比例高達6成,甚至有多件珍貴文物首度離開保存研究機構,公開展示。
展品過半為一級文物
在唐朝被視為「皇家寺院」的陝西西安法門寺曾出土4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為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並有歷經唐高宗、武則天等8位皇帝迎送的紀錄。法門寺地宮除了埋藏佛骨舍利外,也保存各類文物。
此次展品共120組件,多數來自於法門寺博物館,更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史博館副館長高玉貞強調,由於展中過半屬於一級文物,申請過程幾經波折,受大陸國務院最後批准實屬不易,希望該展對民眾瞭解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有極大幫助。
裝捧真身菩薩受矚目
展品中最珍貴者非38.5公分、鑲有474顆珍珠的《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莫屬。由於古代無人敢捧著舍利讓九五之尊的皇帝跪禱,因此在唐懿宗吩咐之下打造了這尊雕塑作為迎送之用。法門寺博物館代表張高舉表示,這尊充分展現唐代精緻工藝之美的菩薩,雙手捧著荷葉匾,上面刻的銘文具有「供養、護國、消災、添福延壽」等意涵。
法門寺地宮文物封存地底1113年,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亦未曾受紅衛兵破壞;直至1987年才因重修法門寺塔才又重見天日,發掘出2499組件唐代文物。
這次展覽不僅有宗教文物,還囊括唐朝精緻宮廷文物,其中有多件重量級展品,包括重供養舍利的壼門座白玉棺;重1500公斤的李壽墓石龜;仕女圖、武士圖、打馬球圖等大型壁畫;費時3年時間甫修復完成、配戴於公主衣裙上的華麗金筐寶鈿佩飾;皇朝日常生活用品如薰香用的球狀銀香囊、金銀茶碾槽具等。「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將於10月29至100年1月9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
|